化学工业15-18世纪在中国和欧洲的发展
公元前后,东西方文明不约而同地踏入了神秘的物质转化探索时期。在东方大地,方士们为求长生不老而潜心炼丹,意外开启了医药研究的先河。秦汉时期问世的《神农本草经》犹如一座璀璨的宝库,精心收录了365种动植物及矿物药材,成为华夏医药史上第一颗明珠。待到16世纪,李时珍倾尽毕生心血编撰的《本草纲目》,宛若一座巍峨的高峰,集历代药学之大成,其学术价值至今仍熠熠生辉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早在7至9世纪的唐代,先贤们就已掌握三种成分的混炼秘术,而宋初的火药军用化,则让这项技艺绽放出耀眼的火花。
与此同时,欧洲大陆自3世纪起便沉溺于炼金术的迷梦,直到15世纪才如梦初醒,逐渐转向制药研究。这段15至17世纪的制药探索期,犹如黎明前的曙光,虽然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工业生产,但人们在配制药物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酸剂——硝酸、盐酸及有机酸等,恰似一把把金钥匙,为18世纪化学工业的腾飞打开了通往现代科学的大门。